中国航空旅游网欢迎您!

YF-17“眼镜蛇”战机介绍
2013-10-09 13:43:56   来源:   

查看原图

  YF-17是美国诺斯罗普公司参加美国空军轻型战斗机计划(LWF),与通用动力设计的YF-16竞标的设计。竞争之败之后,后来成为美国海军F/A-18战斗机攻击机的设计基础,也是少见败选者复活的例子。
  YF-17由于翼前缘延伸面(LERx)的曲线与大小的关系,使得YF-17获得眼镜蛇的昵称。

机身结构:
  
  YF-17为半硬壳,中单翼,双垂直尾翼设计,两个半圆形固定进气口位于机翼前缘的下方。垂直尾翼向外侧倾斜约18度。全动水平控制面位于机尾,垂直尾翼的后方。
  YF-17的机翼设计和F-5E接近,但是面积更大。1/4弦线处的后掠角是20度,机翼后缘与机身中线成垂直,最初P-530的机翼为高单翼,经过不断测试的结果而变成最后的中单翼的位置。机翼上的控制面包括前缘襟翼,后缘由内侧襟翼与外侧副翼共同组成。
  机翼前缘内侧与机身接合处向前延伸出翼前缘延伸面(Leading Edge Root Extenstion,LERX),延伸的范围一直到座舱罩前方。LERX在高攻角下提供YF-17极高的稳定性与失速后的控制能力,这一点在轻型战斗机计划试飞过程中得到证实,一位海军飞行员"MuG" McKeown飞过其中一架原型机之后表示YF-17没有任何失去控制的倾向。除此之外,LERX还能够在高攻角下为整体升力多加上50%,并且使进入进气道的气流更平顺,减少发动机熄火的可能。
  LERX与机身之间有一道狭长开口,当超音速飞行时将进气道前累积的多于气流排出,低速高攻角下则用以排除边界层气流。这个延伸面还曾经延伸到机鼻的位置,但是在YF-17的原型机上并未采用。
P-530最初沿用F-5E的单垂直尾翼设计,经过测试之后发现在高攻角下的控制力不足,而将设计改为两片大小约为原先一半的双垂直尾翼设计,1969年这两面垂直尾翼面积加大,并且往前移动到与机翼的后缘接触的位置上。YF-17的设计上将原先外倾45度改为18度,再度加大面积,同时还将水平控制面往尾部的移动。
  P-503最初和YF-16类似,采用先天静不稳定设计,但是诺斯罗普公司在竞标轻型战斗机计划阶段,认为当时的线传飞控系统还不够成熟,因此改为传统的静稳定设计,但是这项改变并未让YF-17在运动性能上与YF-16有明显差距。

相关图集
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版权声明 | 支付方式 | 辽ICP备10012394号-11 | |